文|罗琦
随着生物科技板块近期的调整,港股市场似乎出现投资机会,华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投资经理张钧在做客新浪理财大学《网罗中环》时称,目前香港生物科技板块主要是依赖于中国在此领域的发展趋势已形成,随着香港生物科技板块出现了很好的长期投资机会。
张钧称,2015年作为中国医药政策改革的关键时间点,从2017年药明生物在香港上市开始,香港又生逢其时地推出了18A鼓励企业上市,产业发展到资本市场形成了共振,他相信未来5到10年这个趋势一定是不变的,还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在里面。
自从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规则改革,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张钧称,香港医药板块从一个很小的板块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公司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成为了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核心上市地。

张钧称,香港市场的医药行业投资,从一个可能不被大家关注的板块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配置的板块,这里面未来会有更多上市公司,有一个大的企业库,中间就蕴含了很多投资机会,尤其它又是中国最代表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特征的板块。他相信,香港生物科技板块的创新因素和好公司占比是显著高于A股的。
不过,医药行业的调研难度很大,张钧称,一名普通分析师都需要2-4年的成长,而且也不可能每个细分赛道都看得清清楚楚,普通投资者可以选择两种投资方式,第一是投资一些未来看好的创新或者消费升级服务的龙头公司,另一种投资方式就是投资一篮子股票指数ETF,抓住整个行业和产业长期发展趋势,但也屏蔽了个股研究上不确定的风险。
(以下为采访实录)
罗琦:最近生物科技板块股价表现非常好,您是怎么看这个板块的市场表现的?
张钧:从大的周期来看,从2018年下半年有了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以后,截至到今年1月份,有29家非盈利的18A公司在香港上市,但这不是香港市场的全部,香港市场除了18家非盈利的公司,还有很多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也在香港上市。
在2018年整个市场经历过调整以后,2019年、2020年都有不错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2020年年底。
对于整个行业的看法,我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长期,其次是短期。长期来看,我们是非常看好中国的生物科技产业长期发展前景的,具体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政策的支持,从2015年7月22号,从中国药监局的临床数据核查的政策开始,中国的行业监管政策经历了系统性改革,基本上药监局现在的政策改革已经接近完成,它是一个国际化、科学化且制度化的政策,也就是说当前的监管政策已经是国际水准了。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可以在这样的规则制度下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发挥自己的中国市场潜力。
第二,是中国的需求,目前中国老龄化趋势明显,大部分的健康消费都是发生在55岁以后的,所以老龄化人口增加,未来需要得到的治疗需求也是会显著增长的,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目前的患者接受治疗的水准跟国际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看,第一个维度就是,中国销售排前10、20的药品是国际性创新药其实占比是很低的,如果过国外相比的话。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药品市场里面生物制药的占比可能在2018年只有个位数,但国际水准已经达到了25%至30%的水平。老龄化需求增大、同时治疗水平跟国际之间有一个差距,就是中国制药企业和生物科技企业可以发挥的一个地方。
第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正在提升,这跟中国整体的高端制造业或跟中国所有企业一样,无论从人才的优势、工程师的红利、本土市场带来的优势,都是有机会能够在全球获得比较大增长的。
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在2020年已经体现出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已经有一些产品在美国进入了临床的中期甚至后期,中国自己的创新药非常有希望在未来1-2年时间在美国上市,从这三个角度来讲,中国生物科技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是非常明确的。
从中短期股价来看,今年年初这个板块的涨幅非常大,之后因为宏观变量的一些调整,跟随市场所有的成长股,包括科技股、新能源这些消费类都有一定幅度的调整。
如果跟A股相比,我觉得当前生物科技产业在香港还是比较小的行业,行业指数历史周期并不是很长,A股的医药指数从2006年或者2010年至今,当前的滚动市盈率所处的位置是这15年或者10年大周期里面的70%的位置,也就是说它比历史平均水平要高,从这个角度来讲好像不是特别便宜,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如果我们把医药指数跟所有A股进行比较,它现在的位置大概是06年或者10年的百分之十几或30%,也就是说跟整个市场相比,医药股是便宜的。
如果我们考虑无风险利率,因为目前无风险利率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处于一个肯定比历史周期要低的一个位置,如果跟它比较,医药行业所处的估值大概是历史中位数的位置,也就是说跟无风险收益率相比,医药股的估值是合理的。
这个市场是一个积极投资的市场,有可能会继续下跌,因为还有很多宏观因素短期不好说,但从这个位置上看,有很多股票都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低的估值,因为它长期趋势摆在那里,所以我们觉得应该积极地选股或布局,继续增加买入。
罗琦:我们都知道生物科技板块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板块,您觉得普通投资者如果要投资的话,有什么功课需要做的?
张钧:我从三个角度来讲,首先是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第二个是哪些板块可能是未来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比较大的,第三可能我认为的医药行业研究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非常多,比如医疗器械、家庭医疗器械、低值耗材、高值耗材,还有制药板块,制药板块又包括化药和生物药、重要板块,接下来是商业板块,包括零售药店等,最后是服务板块,又分为医疗服务和研发服务两个方向。现在A股和港股加起来可能有500家医药上市公司,对一个专门的医药研究员来说,每个公司都研究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一家国内的券商研究团队,或者是外资的大的券商研究团队,医药团队可能现在都是10至15人的配置,即便如此,能覆盖的也就是100家至200家的相关医疗公司,但上市公司的数量非常多,行业板块细分也很多,研究要花费的精力很大。
不过,创新和中国医疗消费升级这两个细分板块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比如说在制药板块里,无论是化药和生物药,我们找寻的就是能够提供创新的产品,无论你是跟随全球的前端创新还是仿制创新,都要提供一个非常满足中国市场或者在全球都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医疗器材里,我们找寻能够创新的医疗器械,在商业里,我们寻找低成本扩张,最后是在医疗服务里,最核心是找寻能够复制的壁垒,这样如果能够满足中国医疗消费升级的趋势,就是医药行业里最核心的。
最后一点,从我过去带整个医药团队的想法来看,对新人的培养周期需要1-2年的时间,需要非常专注地去看某几个细分板块,进行行业和公司的研究,才能逐步建立自下而上的框架,然后再花1-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医疗行业的系统分析框架,所以培养周期是很长的,对于普通散户投资者而言,我觉得要特别地去深入研究个别细分板块和细分公司,要花费的精力很大。
所以投资者可以选择两种投资方式,第一是投资一些未来看好的创新或者消费升级服务的龙头公司,因为市场的选择已经告诉你这是好公司了,另一种投资方式就是如果有一批好的公司,有一篮子的股票,你投资这样的一篮子股票指数,抓住整个行业和产业长期发展趋势,但也屏蔽了个股研究上不确定的风险,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方式。
罗琦:港交所在2018年推出了新上市规则18A,方便更多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您觉得这些年香港市场的生物医药板块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张钧:我是2018年到香港华夏基金香港公司来工作的,香港在2018年以前,剔除一些市值非常小的,10多亿的,每天成交在150万以内的公司,香港市场的医药股只有36支,那这种情况我认为医药股是一个比较小的板块,不被大家所重视。
但2018年以后,合计上市了50多家医药股,其中至少29家是未盈利的以18A规则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剩下的公司广义定义也是医药行业里的创新,就是说有创新的医疗器材、创新的医药产品,都可以叫生物科技公司,如果以这样的广义定义为主,2018年以后上市的这50多家公司,有40-45家都是符合生物科技产业定义的。
香港医药板块从一个很小的板块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公司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成为了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核心上市地。
第二点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香港市场的医药行业投资,从一个可能不被大家关注的板块变成了一个积极主动配置的板块,这里面未来会有更多上市公司,有一个大的企业库,中间就蕴含了很多投资机会,尤其它又是中国最代表医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特征的板块。我相信,香港生物科技板块的创新因素和好公司占比是显著高于A股的。
从这点上来说,各家投资公司对于医药行业的需求、重视度跟2018年以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我相信很多行业内的人在这两年能体会到,对好的医药研究员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比较重要的是,2015年作为中国医药政策改革的关键时间点,从2017年药明生物在香港上市开始,香港又生逢其时地推出了18A鼓励企业上市,产业发展到资本市场形成了共振,我相信未来5到10年这个趋势一定是不变的,还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在里面。
罗琦:您认为香港和美国在生物科技板块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张钧:首先像美国这种科技板块,过去10年、11年是美国的一个大牛市,生物科技板块也是跑得最好的板块,可以跑赢最牛的纳斯达克指数。
美国是最大的药品市场,是最大的生物科技产业所在地,也是最大的生物科技产业的IPO市场,从需求到产业再到资本市场是连在一起的,当你经历一个发展周期的时候,就带来了这样的投资收益。
对中国而言,目前是第二大药品市场,第二大生物科技产业所在地,香港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IPO市场,我们也具备5-10年前美国从需求到产业,再到资本市场共振的前提,也就是说,如果回到香港的生物科技板块,中国的生物科技产业跟美国相比,我们是5-10年前的美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阶段。
罗琦:那您觉得生物科技板块最大的风险在哪里?
张钧:第一个是技术风险,因为医药行业的创新是一波波的,一旦经历周期企业就会在新的周期成长或淘汰,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那一波周期是对于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药品有一个攻克,在2000年初的时候这波创新周期结束,然后美国的投资可能更多关注的都是专利到期的问题,然后在2010年前后附近,进入了现在这一波的以大分子药物为核心的创新周期,中间大家最关心的疾病肯定是癌症,还有自身免疫类疾病。我觉得大的周期是一个风险,因为当你进入周期的时候,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了,有可能会给股价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二个是政策风险,无论是美国还是国内,都在说创新药药品价格过高的问题,有可能引发政府对相关价格进行调整,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尤其是2018年大家印象非常深刻,仿制药的大量采购已经给一些相关公司带来了股价下行的压力,但中国的药品政策改革基本已经完成,是一个国际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改革。
另一个层面,医疗行业的改革就是医保局负责医药行业产品的定价以及医药谈判纳入医保目录,这个工作大的框架方向已经定了,对于已经比较成熟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耗材进行大量采购,腾出来的空间其实都是通过创新医疗器械,让它们进入医保能够实现放量。
从现在来看,医保局是一个非常中立、客观的政府监管机构,并没有主观上想把创新药的产品价格压低的动机,价格的高低只取决于你的竞争格局,所以对于创新产品还是有支持的。
最后一点其实是市场的风险,因为生物科技产业是成长型板块,有了阶段性上涨以后,在市场风格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调整,我们相信市场的风险会一直存在的,就是要看大家投资周期的长短了,其实对于长期的投资基金,短期的这种市场风格变动影响不是特别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